日本學者在對中藥的研究中,建立了血清藥理學的實驗方法,排除了在體外實驗中藥物與細胞直接作用時某些因素的干擾,比較接近藥物在體內環境中產生的藥理效應的真實過程。為了明確
骨疏康顆粒防治
骨質疏松癥的科學依據,遼寧中醫學院任艷芳等采用血清藥理學的方法觀察了中藥骨疏康顆粒對體外培養的大鼠成骨細胞增殖和分化的影響,并對作用機理進行了探討。
研究者采用多次酶消化培養原生代成骨細胞,加入含10%、20%不同藥物濃度的骨疏康血清培養液共同培養,改良Gomori鈣鈷法染色鑒定,MTT法測定細胞增殖率,對硝基苯酚法測定ALP活性。實驗數據顯示:10%含藥血清中空白組與骨疏康組的增殖指標分別為0.3917±0.0147、0.4134±0.0132(P<0.05);ALP活性指標分別為0.9802±0.0124、1.0870±0.0414(P<0.05);20%含藥血清中空白組與骨疏康組的增殖指標分別為0.4016±0.0211、0.4281±0.0325(P<0.05);ALP活性指標分別為1.3216±0.0122、1.3867±0.0320(P<0.05)。
研究結果表明,應用骨疏康顆粒后,治療組成骨細胞的增殖、ALP活性均顯著高于空白對照組(P<0.05)。
研究者還發現,本實驗所用骨疏康顆粒藥物血清能有效促進成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且在給藥方法上連續給藥8周,在保證藥物的血藥濃度的同時,也可觀察藥物對機體產生的長期效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骨疏康具有調節雌激素水平的作用,其對成骨細胞的增殖與分化的機制可能與此有關。